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6:20:03   浏览:855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川办函[2006]74号
2006-4-12




  《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99号,以下简称《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4月1日起施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推进我省依法行政,现就贯彻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


  《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颁布施行是我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全面正确理解和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并以此促进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严格依法行政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所确立的各项制度是《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深化和具体体现,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贯彻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严格执行。


  二、认真做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学习宣传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习、宣传、贯彻《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作出具体部署,狠抓落实。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这部政府规章。要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广泛开展《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让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够严格遵照执行,让人民群众知晓这部政府规章,为促进提高政务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


  (一)建立健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监督管理机制。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应当建立政务服务行政机构,名称统一规范为地方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机构集中受理、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工作提供服务、实施监督。没有建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市(州)要在今年内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办公用地、办公用房、编制、人员、经费上切实给予保障。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应当建在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政务服务中心,由相关部门提出方案,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充实和加强政务服务中心队伍。政务服务中心应当是培养优秀公务员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机关要把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的部门要按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选派和轮换工作人员,办好人员交接,创造良好条件,支持窗口工作人员工作。


  (三)做好清理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工作,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会同法制办、审改办等部门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进行全面清理,向社会公布,实行目录管理。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有关部门不得再在原机关或者其他场所受理。未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各部门不得撤离已经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省级有关部门要支持地方政府的决定,不得对下级部门的服务事项是否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设置障碍。


  (四)强化政务服务事项收费监管。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涉及收费的,必须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在办事指南中公布其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在政务服务中心的银行窗口统一缴纳并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预算级次分别缴入省、市、县。


  (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窗口现有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逐步实现窗口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省政务服务中心与省级部门、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开展网上咨询、查询、信息反馈等业务,逐步实现网上接件、预审等功能。


  (六)认真履行职责,完善政务服务运行制度。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按照《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四、加大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力度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务求实效。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加强下级政务服务中心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力度,切实办好政务服务中心。
贯彻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繁重。政府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协调配合,切实组织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各级、各部门对贯彻实施《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反馈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苏财外金【2008】2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38号)和《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财金[2008]26号)、《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财金[2008]27号)的精神,为了切实推动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做好农业保险试点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工作,现将《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详见附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厅联系。






附件:《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


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


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的顺利开展,做好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38号)和《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财金[2008]26号)、《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财金[2008]27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是指各级财政对各地政府组织开展的农业保险业务,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为投保的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农户”)提供的补贴。


第三条 依据保险大数法则,我省农业保险试点以省辖市(以下简称“市”)为单位开展,各市应当制定统一的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保险范围、开办险种、保险责任和费率、风险分担机制等。


第四条 我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的基本原则是:


(一)低保障与广覆盖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保险试点的保障水平原则上为农业项目的直接物化成本。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资金投保的方式,使广大农户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农业保险。


(二)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保险试点业务整体组织运作应以市场运作为主,按保险规律办事,政策扶持主要起引导作用,体现在对农业保险试点给予财政保费补贴和发生巨灾超赔后政府负担部分损失方面。


(三)自主自愿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各地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农户、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等有关各方的参与都要坚持自主自愿,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培养农户保险意识,同时,要把发展农业保险试点与农业信贷政策及其他支农惠农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推动的综合效应。


(四)经办机构风险预警管控与政府部分统筹保费相结合的原则。经办机构要重视业务经营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为增强我省农业保险试点抗御大灾风险的能力,市、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政府将建立巨灾风险准备制度,分散和化解风险。


第五条 我省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险标的为种植面积广、关系国计民生、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种植业品种,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以下简称“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以及饲养量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业品种,包括能繁母猪、奶牛(以下简称“主要养殖业参保品种”)。


第六条 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养殖项目、设施农业及其他高效特色农业项目(以下简称“其他种植、养殖参保品种”)开展保险试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第七条 为促进农(渔)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鼓励对海洋渔业和农机开展保险试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具体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条 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的保险责任为因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草鼠害等,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第九条 主要养殖业参保品种的保险责任为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的投保个体直接死亡。


能繁母猪重大病害包括:猪丹毒、猪肺疫、猪水泡病、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副伤寒、猪圆环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魏氏梭菌病、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强制免疫副反应。


奶牛重大病害包括: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牛焦虫病、炭疽、伪狂犬病、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出血性败血病、日本血吸虫病。


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雷击、地震、冰雹、冻灾。


意外事故包括: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


第十条 除上述种植业、养殖业保险责任外,各地可选择其他灾害作为附加险保险责任,由此产生的保费,由当地财政部门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第十一条 补贴险种以保障农户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保险金额原则上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人民币;奶牛的保险金额为每头4000元;其他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品种按市场价格的60%左右确定保险金额。


根据本地农户的支付能力,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对于高于上述保障的部分,由当地财政部门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第二章 保费补贴






第十二条 对于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各级财政保费补贴原则上不低于7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35%,省级财政补贴25%,中央、省级财政补贴与70%的差额部分由市、县级财政给予补贴。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对主要养殖业参保品种的保费补贴比例,根据参保品种确定。其中:能繁母猪保险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饲养者负担保费的20%;奶牛保险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饲养者负担保费的40%。


对于主要养殖业参保品种,省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比例为:苏南地区20%,苏中地区30%,苏北地区为50%。省级财政补贴与应补贴的差额部分由市、县财政部门给予补贴。


为体现对生猪养殖大县的政策倾斜,对能繁母猪年投保超过5万头(含5万头)的县,省财政在原有补贴比例外再增加10个百分点的保费补贴。


第十四条 对于其他种植、养殖参保品种,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照以上主要养殖业参保品种的保费补贴标准执行,即苏南地区20%、苏中地区30%、苏北地区50%。


第十五条 以市为单位,努力使主要种植品种的承保面达到80%以上(确保不低于60%),能繁母猪和奶牛承保面达到100%,其他主要养殖品种承保面达20%。


第十六条 为推行农业保险试点市场化运作,实行农业保险试点保费补贴与保险运作模式挂钩。对于采用经办机构为政府代办模式的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不给予保费补贴,所有保费补贴由市、县财政自行解决;对于采用经办机构与政府联办模式的地区,政府负担的赔付责任应不高于60%,否则中央和省级财政不给予保费补贴;鼓励经办机构对农业保险实行自营保险模式,凡对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实行自营的,省级财政在正常的保费补贴以外再给予5个百分点的保费奖励(用于补充当地巨灾风险准备金)。


第十七条 凡应由市与县分担保费补贴资金的,市与县之间的分担比例由市、县政府协商确定。


投保农户根据应该承担的比例缴纳保费。


第十八条 各地要结合本地财政状况、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户承受能力,制订具体的保费补贴实施方案和农业保险推动措施,切实落实有关各方责任,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认真做好保费补贴资金的预算、筹集、拨付、管理、结算等各项工作,并应将上述事项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三章 巨灾风险准备






第十九条 经办机构应注重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量力而行,确保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健康持续发展。要积极利用再保险等市场化机制,努力分散经营风险。经办机构按补贴险种当年经办机构保费收入(实行自营保险模式的全部保费收入或实行与政府联办模式的经办机构承担责任的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逐年滚存,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


第二十条 为切实化解农业保险试点巨灾风险,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按照对风险充分覆盖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当建立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


第二十一条 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的主要来源:


(一)本级政府预算安排。本级预算原则上按照本地当年保费实际发生额的5-10%的比例安排;


(二)上级财政部门的保费奖励;


(三)由县级政府管理的农业保险基金的滚存结余;


(四)可以用于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的其他资金。


第二十二条 市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仅指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的主要来源:


(一)各县按当年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保费收入的10%上缴(经办机构实行自营的不上缴保费);


(二)按县级实际上缴保费收入的50%,由市级预算安排;


(三)在县级保费上缴和市级预算安排资金到位的前提下,省级财政按市级预算安排资金额进行等额补贴;


(四)可以用于市政府巨灾风险准备的其他资金。


第二十三条 市、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实行封顶控制,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市、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滚动积累、定向使用。发生巨灾超赔时,政府应负担的超赔部分原则上各项资金偿付次序依次为:当年保费收入,县级巨灾风险准备金(含县级政府管理的农业保险基金的滚存结余);不足部分,县可向市提出申请动用市级巨灾风险准备金;市级巨灾风险准备金出现超赔时,省财政可适当调剂其他市级巨灾风险准备金予以弥补;依然不足,首先由各地自行弥补,省财政酌情给予补助。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及巨灾风险准备金,应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六条 市、县财政部门应根据确定的补贴险种的承保面积、保险费率和补贴比例,测算本级及上级财政应承担的保费补贴数额,编制保费补贴年度计划,由市汇总后于每年10月底前向省财政厅提出下年度保费补贴资金预算申请。省财政厅经审核后上报财政部并安排省级下年度保费补贴资金预算。


第二十七条 省财政厅于每年4月底前,参照各地上报的保费补贴资金预算申请预拨部分保费补贴资金。


在确认各地财政部门应配套的保费补贴资金已到位以后,省财政厅将依据农业保险试点的承保进度和签单情况,按季度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应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拨付到各市、县。


各地应向省财政提供经办机构实际开具保单数额的证明以及各地财政部门应配套保费补贴资金的到位证明。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应随时掌握保费补贴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年度执行中,如因承保面积超过预计而出现补贴资金不足时,各市、县财政应当及时补足,并向省财政厅提出补助资金的申请。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和省级财政保费奖励资金按有关规定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为便于保费补贴资金的核算和监督,我省农业保险试点保费补贴资金统一列入市、县预算。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国库部门通过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市、县财政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再由市、县财政国库部门通过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直接支付到保险经办机构。市、县财政部门承担的保费补贴资金也要通过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保险经办机构。


第三十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应根据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度,依据本地区保险资金管理模式,及时足额将保费补贴资金支付到相关经办机构,不得拖欠。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应于年度终了后1个月内对上年度保费补贴资金进行结算,编制保费补贴资金年度决算。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保费补贴资金,应专款专用,当年如有结余,抵减下年度预算。






第五章 机构管理






第三十三条 开展省确定的补贴险种的农业保险试点经办机构,由各市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自主选择。农业保险试点经办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得到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二)具备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相关业务管理经验;


(三)机构网络设置健全,能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四)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能够承受相关经营风险。


第三十四条 农业保险试点经办机构可以采取自营、与地方政府联办等模式开展业务,具体模式由各地与经办机构协商确定,但一个市范围内保险模式应统一。


第三十五条 农业保险试点管理费用应控制在总保费的15%以内,专项用于农业保险的承保、勘察定损、理赔等相关工作费用支出。为保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承保额,及时将管理费用划拨至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截留他用。


第三十六条 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可采取以险养险、费用补贴等多种措施,支持农业保险试点经营机构开展业务。






第六章 报告与监督






第三十七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应编制保费补贴资金季度使用情况表及季度财务报告,由市审核汇总后于每季度终了后8日内上报省财政厅。对保费补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地财政部门应及时向省财政厅报告。


第三十八条 各市财政部门应于年度终了后1个月内就本年度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向省财政厅做出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承保规模、投保率、风险状况、经营结果等。


第三十九条 各市、县财政部门应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在保费收取、定损理赔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切实维护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者的权益。


第四十条 省财政厅将定期对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并作为调整下年度保费补贴和奖励额度的依据。


第四十一条 各地应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的覆盖范围,保证保费补贴资金发挥积极作用,将农业保险试点与其他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业信贷政策有机结合,引导农户参与农业保险,鼓励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统一投保,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园区、农机服务组织等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和带动农民集中投保。鼓励各地通过“一折通”发放赔付资金。


第四十三条 对于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及各市、县财政部门提供虚假材料骗取保费补贴资金的,省财政将扣回相应补贴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财外金[2007]39号)同时废止。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绍政发〔2006〕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绍兴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七月二十日



绍兴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性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津法规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及《浙江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性债务,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借款、申请国债转贷资金、上级财政周转金借款等,或者政府所属单位(含政府设立的各类投融资机构,以下简称单位)以所拥有的资产或权益为抵押申请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债务,以及通过政府担保、承诺还款等融资形成的或有债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绍兴市直和越城区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财政、发展改革、审计等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共同做好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性债务的日常管理和履行财政监督等职责。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政府性债务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
  
  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监督。
  
  第五条 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应当是公益性领域的项目,主要用于事关区域整体发展所急需建设,但暂时存在资金缺口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和竞争性项目建设。
  
  第六条 建立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确定偿债责任单位,落实偿债资金来源,没有还债保障的项目不允许负债建设。
  
  第七条 除按有关规定为使用外国政府贷款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不得作政府性债务的担保人,也不得为其他经济组织担保。
  
  第八条 乡镇政府及其下属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债,确需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审批,纳入上级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越城区政府及绍兴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要对已经形成的乡镇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并制定具体的偿债计划,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化解措施。

第二章 政府性债务计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九条 财政部门要对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核,并会同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规模、筹资渠道、成本收益和偿债资金来源等进行评审论证,重大项目应通过社会听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及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坚决杜绝盲目、违规举债。
  
  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批准项目建设。
  
  第十条 政府各部门、单位(以下简称债务责任主体)举借政府性债务的,必须按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和报送政府性债务年度收支计划及有关资料。
  
  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包括举借、偿还政府性债务计划和债务余额变动情况,按项目、债务类型反映举借和偿还政府性债务的情况,按债务类型反映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逾期债务处理等内容。
  
  第十一条 债务责任主体需申请或偿还政府性债务的,原则上应于每年10月底前,提出下年度政府性债务年度收支计划,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市财政局;属越城区的,由越城区财政局审核汇总后报市财政局;无主管部门的,直接报送市财政局。
  
  债务责任主体申请举借政府性债务计划时,应向财政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举借政府性债务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相关批准文件;
  
  (三)财务报表;
  
  (四)财政部门认为应当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十二条 市财政局应当在每年12月底前编制下年度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报市政府审批,并在市政府批准后一个月内,下达各债务责任主体执行。                                                                                                                                                   
  
  债务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执行政府性债务年度收支计划。因政策性或其他客观因素确需调整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的,应当按规定程序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章 政府性债务责任主体的职责

  第十三条 债务责任主体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依法签订借款合同,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在签订借款合同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债务责任主体应当将借款合同副本抄送财政部门备案,并于每季后10日内向财政部门报送政府性债务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归还情况的报告以及政府性债务统计表。
  
  市财政局审核汇总后按季向市政府报送政府性债务统计表。
  
  第十四条 债务责任主体应在项目竣工后按规定将工程结(决)算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核,并向财政部门提交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项目终结报告。
  
  第十五条 债务责任主体必须按照借款合同偿还到期的政府性债务。属于转贷的,转贷机构必须按转贷协议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有担保人的,担保人应当依法承担偿债连带责任。
  
  第十六条 属于政府转贷的政府性债务,应当通过财政部门逐级向转贷机构偿还。属于政府担保的政府性债务,由债务责任主体直接偿还。
  
  属于政府所属部门、单位以资产或权益抵押而形成的政府性债务,其抵押担保资产或权益收入,在债务未清偿完毕之前,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七条 债务责任主体的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或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依法进行审核审计。新的法定代表人承担组织偿还全部政府性债务的责任。
  
  第十八条 在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项目的实施期和还款期,债务责任主体应当按计划筹集偿债资金。下列资金可以作为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负债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的收益;
  
  (二)债务责任主体的自有资金、资产出让收入和其他收入;
  
  (三)经批准处置的国有资产收入;
  
  (四)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偿债资金;
  
  (五)经批准的政府偿债准备金。

第四章 政府性债务的预警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建立监测政府性债务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运用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监测指标,设置警戒线,监控政府性债务规模和风险。
  
  负债率:是指政府性债务余额与本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警戒线为10%,反映地方经济状况与政府性债务余额的适应关系。
  
  债务率:是指政府性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之比,警戒线为100%,反映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承受能力。
  
  偿债率:是指当年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之比,警戒线为15%,反映地方当年可支配财力所需支付当年政府性债务本息的能力。
  
  上述警戒线均不得超过,若3个债务监测指标中有1个指标达到或超出警戒线,则不得再增加新的政府性债务。
  
  第二十条 为提高偿还政府性债务能力,抵御债务风险,财政部门应根据年初债务余额的3%-8%的比例建立市级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偿债准备金由财政部门设立偿债准备金专户,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或挪用。
  
  偿债准备金的规模最高以财政负责偿还的政府性债务余额为限。
  
  第二十一条 下列资金可以作为偿债准备金的来源:
  
  (一)财政预算内拨款;
  
  (二)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5%;
  
  (三)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的出租、出让收入;
  
  (四)偿债准备金增值收入;
  
  (五)政府性债务资金银行存款利息净收入;
  
  (六)逾期还款收取的滞纳金和罚款;
  
  (七)其他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
  
  第二十二条 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的主要用途:
  
  (一)经批准需由本级财政偿还的债务;
  
  (二)偿还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债务项目完全丧失还款能力的债务;
  
  (三)临时垫付尚未产生效益的到期项目的债务;
  
  (四)其他经批准偿还或垫付的债务。
  
  第二十三条 债务责任主体申请偿债准备金偿还政府性债务,必须列入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提出意见,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按规定程序办理。
  
  申请偿债准备金临时垫付偿还政府性债务,应与财政部门签订借款协议,明确还款计划。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等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实行过程控制,严防项目举债突破计划与规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完成后,财政、审计部门或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应当对政府性债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审计。
  
  第二十五条 各部门、单位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应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其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六条 债务责任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挪用、骗取的相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部门、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较为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举借资金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
  
  (二)滞留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举借资金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
  
  (三)截留、挪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举借资金、担保资产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瞒报、少报政府性债务规模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举借资金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部门、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损失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八条 有关部门或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一)违规举债的;
  
  (二)作假、虚报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报告的;
  
  (三)违规拨付财政预算资金、偿债准备金的;
  
  (四)其他违规行为。
  
  第二十九条 上级领导强令或者授意有关部门、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程序,或者违法干预举借政府性债务决策的,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由行政监察主管机关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政府性债务管理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有关规定。经批准的各县(市)政府性债务年度收支计划应于每年4月底前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