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市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7:17:23   浏览:98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市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市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
锡政办发〔2008〕301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市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无锡市市区城乡困难群众

  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及时有效解决城乡居民临时生活特殊困难,根据《江苏省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苏政办发〔2007〕132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锡政发〔2007〕225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临时生活救助是指对城乡困难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暂时生活困难时,由政府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一种临时性救助基本制度。

  第三条 临时生活救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

  (二)坚持及时、高效、适度的原则;

  (三)坚持属地管理、分级救助的原则;

  (四)坚持救助标准与筹资规模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的实施和管理。

  第五条 具有本市户籍的常住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低保家庭,或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上、2倍以内的低收入家庭,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临时生活救助:

  (一) 因重病、大病(指符合慈善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所规定的病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

  (二)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

  (三)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应予救助的对象。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一)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二)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的;

  (三)拒绝管理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四)无理取闹或谩骂、侮辱、威胁工作人员的;

  (五)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员。

  第七条 申请临时生活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核定与计算办法,按照《无锡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锡政发〔2003〕149号)和《无锡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锡政发〔2004〕221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临时生活救助标准,应当根据救助对象困难原因、程度、种类等因素,结合临时救助资金状况,合理划定救助档次和标准,实施分级分类救助。

  第九条 临时生活救助金原则上一年只能享受一次。区级一次性救助金最高限额为3000元,市级再救助最高限额为5000元。

  第十条 临时生活救助具体标准,应当结合当地财政收支状况,由各区研究确定。

  第十一条 临时生活救助实行市、区两级救助,按照逐级救助的程序进行。各区民政局负责对本辖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对象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市民政局负责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实施再救助,救助范围与财政体制相匹配。

  第十二条 区级临时生活救助的申办程序:

  (一) 申请人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册、身份证等相关材料。

  (二)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将申请人的申请要求在当地进行公示,并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审核。

  (三)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对无突出争议的申请人,填写《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审批表》,签署意见后报区民政部门。

  (四) 区民政部门根据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的审核意见进行审批,作出予以救助或者不予救助的决定,并确定救助金额,发给临时生活救助金;对不予以救助的对象通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并说明理由。

  (五) 对申请临时生活救助金的调查、审核、审批,原则上从收到完备材料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

  (六) 对突发性灾难导致无法维持生活的家庭,应当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必要时可报区民政部门直接受理。

  第十三条 市级临时生活救助的申办程序:

  (一)特殊对象在各区实施临时生活救助的基础上,仍有特殊生活困难的,需由个人申请,经社区(村)居委、街道(镇)初审意见后,由区民政部门撰写专题报告,报请市民政局审批。

  (二)市民政局对区报送的救助对象进行核查,根据救助对象临时生活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困难种类等因素进行审批,作出予以救助或不予救助的决定,并确定救助金额,发给临时生活救助金;对不予以救助的对象给予退回,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由市、区根据救助支出需要,通过财政预算、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市级按市区行政区划户籍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筹集,区级按辖区内行政区划户籍人口每人不低于3元的标准筹集。

  第十五条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实行财政专账管理,专项存储,专款专用。年度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度使用,不得用于平衡预算或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 民政部门每年10月份提出下一年度临时生活救助金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临时生活救助金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及时核拨,保证发放。

  第十七条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第十八条 临时生活救助应坚持民主评议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对因弄虚作假骗取临时生活救助金的,一经查实全额追回冒领款物,一年内不再受理申请。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和有关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临时救助工作中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因流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等自然灾害,以及较大范围环境污染、破坏性灾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社会性灾害实施的救助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二条 江阴市、宜兴市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各区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临时生活救助具体操作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

 
国土资电发〔2006〕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事业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土地违法现象又有所抬头。这种情况扰乱土地管理秩序,阻碍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如不严肃查处,坚决纠正,将使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丧失殆尽,不仅影响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影响国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对土地违法的新动向,必须严肃指出,限期整改;对重大案件要严肃查处,严明纪律,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现就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清理违法违规用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17号)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对“以租代征”违法用地、闲置土地和别墅用地的清理,重点是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下发后发生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的清理。对2005年1月1日以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用地要逐一登记造册,于6月底以前报部,部将组织核查。对2005年1月1日以来市、县用地的情况,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逐一核查,发现违法批地、用地的要认真整改,严肃处理。部将组织抽查。
 

二、严肃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清理违法违规用地的同时,要组织力量严肃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重点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批地、越权批地、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等土地违法行为。
 

未依法进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以租代征”的,按非法批地从重处理;单位和个人擅自“以租代征”的,按非法占地和擅自出租农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从重处理。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国务院基本农田占用审批的,按非法批地处理。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或供地政策供地的,按非法批地处理;擅自占地或骗取批准占地的,按非法占地从重处理。


三、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
 

各地必须严格执行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各项政策。在国务院关于规范各类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发布和开发区四至范围落实前,各地一律不得新设和扩建以成片土地开发为条件的各类开发园区。同时,要按照规划审核确定的开发区面积和边界落实开发区四至范围,对拒不落实和擅自调整开发区位置、边界的,要责令整改。在审核公告的开发区四至范围外,不得再以开发区名义征占土地。对以园、区、城、中心、基地等各种名义擅自设立的各类开发园区,都要严肃查处。
 

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各类建设项目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报批前未履行告知、确认、听证程序的,不得批准征地。必须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的,不得强行征地。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必须限期纠正。
 

四、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为促进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国土资源部与监察部决定,联合开展对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来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应会同监察部门,组织开展执法检查。重点检查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和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等土地违法问题。通过检查,对以罚代责、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错误行为予以坚决纠正。
 

五、严明法纪
 

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遏制乱占滥用耕地之风,关键在于严明法纪,处罚要到位,追究责任要到位。对非法批地和暗中支持导致土地被违法占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导干部,要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置国家政令于不顾,不听制止,顶风违法的,必须公开曝光、从重处理。对土地违法行为未依法处理到位即补办建设用地手续的,按非法批地处理。
 

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要直接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对有案不查的,要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土地违法行为多发且查处不力,或者因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等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地区,要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缓受理所在地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报批申请。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保持气势,把握主导,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坚决制止、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00六年六月十四日



攀枝花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四川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攀枝花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令第107号


  市长:刘晓华

  《攀枝花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4月14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刘晓华

  二○一○年五月十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及《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

  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和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第四条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凡树龄在三百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第五条 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县(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古树名木是国家保护性自然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对损害、损坏古树名木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捐资保护或认养等)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并给予捐资人、认养人三至五年不等的署名权。

  第七条 各级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八条 对在保护管理古树名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九条 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树冠垂直投影外不小于五米的标准,划定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信息。

  对成群落生长的古树群,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实际情况,参照前款规定,划定保护范围。

  第十条 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县(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古树名木调查、鉴定、定级、登记,并按规定进行统一编号,设立标牌(标明树名、学名、科属、保护等级、树龄及认养或捐资人等),建立资源档案。

  一级古树名木经省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由省人民政府确认,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经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由市人民政府确认,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费用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解决。

  第十二条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实行专业养护部门保护管理和单位、个人保护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一)生长在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绿地、公园等的古树名木,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保护管理;

  (二)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三)生长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古树名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四)散生在各单位管界内及个人庭院中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和个人保护管理。

  (五)其它未涉及到的区域,由所在区域的林业部门进行管护。

  第十三条 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应当确定专人管护,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或个人应当与所在辖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管护责任书,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技术规范管护古树名木;

  (二)古树名木长势衰弱或濒危时,应当及时报告所在辖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治理和复壮;

  (三)古树名木死亡,应及时报告所在辖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查明原因,明确责任,方可对其处理;

  (四)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或个人发生变更,应当及时向所在辖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管护责任转移手续。

  第十四条 严禁下列损害城市古树名木的行为:

  (一)在树上刻划、张贴或者悬挂物品;

  (二)在施工等作业时借树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

  (三)攀树、折枝、挖根摘采果实种子或者剥损树枝、树干、树皮;

  (四)距树冠垂直投影五米的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建筑、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放烟气;

  (五)擅自移植、砍伐、转让买卖。

  第十五条 因特殊需要必须移植的,移植二级古树名木,应当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移植一级古树名木,应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条 经批准移植的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相应作业单位按照批准的移植保护方案和移植地点实施移植。移植施工费用、树木损失费及移植后三年内的专用管护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办理有关手续时,要征得城市园林绿化行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和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避让或保护方案保护古树名木。建设项目竣工时,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古树名木避让或保护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 对于影响、危害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生产、经营、生活设施或建筑物,由所在辖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所有权人或实际管理人员限期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和危害。

  第十九条 对违反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